工筆畫佛畫~北方天王 高鳳琴 恭繪
人物畫分為工筆與寫意,寫意人物以簡筆疎放為表現手法,如草書筆簡意賅,工筆人物刻畫細膩,如楷書,筆筆到位,結構嚴謹,此科門有儒、釋、道、仕女、嬰戲等,所畫非真實相,但傳寫其精神,追求性靈之美善。
宋.郭熙論畫:「人之學畫無異學書」。書畫本同源,心如工畫師,能繪萬物即寫其心,所閱不豐,何來物象傳其情,故習畫即是開啓智慧之門。其修學有二:一為技法之學習,如書道,書以古人碑帖為範,畫以歷代名作為學習之本,毛筆具攝心作用,調筆如調心,守其神,專其一。二為人格之修養,據于德、依于仁、游于藝,晝畫首重人品。古人作畫皆有深心用意,非圖娛目,實為有益身心之作,性靈所寄,令見者高懷遠思。
商周及秦漢皆有史掌,為崇功紀德其忠臣、孝子、賢愚、美惡莫不圖之屋壁。唐.張彥遠敍畫之源流書:「夫畫者,成教化,助人倫,窮神變,測幽微與六藉同功」。
東漢時期明帝通西域,遣使蔡愔至月氐帶回佛教經典及佛畫,因佛教東漸,佛畫藝術輸入至六朝、隋、唐佛畫獨霸畫壇,極一時之盛,人物畫漸由禮教化而入宗教化,三國時代曹不興是 筆為我國佛畫之始祖,於鈎勒形體中更加細緻描繪,東晋因老莊思想普及,道教借鑑佛畫逐成道釋畫一科,張僧繇擷取印度之暈染法創凹凸花之新畫法,與顧愷之、陸探微並稱六朝三大家,北朝造像興盛,曹仲達佛畫風格其體稠疊緊窄與唐.吳道子筆似蓴菜條,衣摺飄舉,是為後人所範的:「曹衣出水,吳帶當風」。 工筆畫佛畫~南方天王 高鳳琴 恭繪
自古以來中國繪畫以毛筆為工具,造形以線為表現方式,線的作用從表達客觀物象,發展到傳遞至主觀情感、思想,故線是畫的基本骨架結構。南齊.謝赫善長人物畫,著有「古畫品錄」提出以六法品鑒畫之優劣,何為六法:一、氣韻生動,二、骨法用筆,三、應物象形,四、隨類賦彩,五、經營位置,六、傳移摹寫。六法自傳移摹寫反行而上則為學畫之法。
人物必分貴賤氣貌,氣韻如每個人之氣質,道者必具修真度世之範,神仙道貌雖端嚴神必清古,自有威重之色,人見則有肅恭歸順之心,釋門有善功方便,儒賢見忠賢禮義之風,武者多勇悍雄烈之狀,貴戚蓋尚侈靡,公候須明威福嚴之體,鬼神作醜覩馳趨之形,仕女宜溫宛之貌,帝王當崇上聖天日之表。 工筆畫佛畫~濟公 高鳳琴 恭繪
人物畫惟為手足最難,手足俱於身若不得法,則呆若木雞或跛殘,足之立行,取法於人,動履無差,屈伸自如,方可稱善。面分正側,三停五眼,由眉至髮際,眉至鼻底,鼻底至下巴,為三停。五眼即臉部橫向有五個眼的距離。身體比例以額頭髮際至下巴為一等份,立七坐五,盤三半。此僅為參考之數據。起稿時,先畫裸體骨架,後加衣飾,衣紋筆法次次修訂後,以畫紙置其上傳移摹寫,賦色薄施淡染,以古雅為尚。
畫論云:「畫人物衣紋貴乎用筆,用筆類于書,須見筆力,柔中生剛。」寫釋、道、儒不是繪出袈裟、道袍而已,宜于面目間,觀想其心,行舉莊嚴,寫形不難,寫心惟難,寫其形傳其神,必寫其心,神在兩目,情在笑容。鬚髮需毛根出肉,用色貴潔淨不滞,沉著清真。今總前賢研習之經驗,並以個人學習多年之愚見,望為有志於道者,略指門徑。
工筆人物畫所涉甚廣,故非個人獨學可入其精神內涵,依師學習循序漸進,學者從師求其規矩,學習由臨摹入手,「臨摹」中國書畫用語,「臨」是以他人作品為範本置於旁習其用筆用色,「摹」是以薄紙置於範本上,習其用筆。後人對臨摹用語皆有兩種意思,一勾一勒深思落筆之意,明各家章法,日漸純熟,規矩在心,積數載之功,日積月累得識古人道法,「禪」者傳也,道道相傳,僧家有衣鉢,而畫家亦有衣鉢,故初學由臨摹入手,學筆法、造形、構圖、用色、佈局,日久腹稿既充自能創稿,以古為師更需造化,融古薈今,自成面貌。
工筆畫佛畫~水月觀音 高鳳琴 恭繪
藝術表現時代,乃是時代之精神,而非物質現象。工筆人物畫屬慢工出細活,藉由學習打開眼耳鼻舌身意,觀四時之美,以書畫寄情養性,陶治性情,培養美育,使心安怡拋卻塵囂,不為物欲與煩惱所撓,悠然自得其樂,所求者以雅為尚,傳古聖先賢之精神,垂諸後世,深具敦世勵俗潛移默化之功,是為今人最佳美育。 作者:高鳳琴 筆
本文刊於行政院「游於藝電子報」第129期本期刊物連結為:http://epaper.hrd.gov.tw/129/EDM129.htm